保羅小說世界的詮釋
『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』,是我進入忠孝讀書會的第一本書,算是我的入門書,所以對它情有獨鍾。隔了九年,讀書會又讀了保羅‧科爾賀的另一本『愛的十一分鐘』。因受作者寫作風格吸引,私下又閱讀其他作品。他常以淺顯的故事,非說教式的語體,融合哲學、宗教奇蹟與道德預言,在奇幻與奇遇間,提示我們,人生的意義與生命中多元的價值觀。難怪有人說保羅‧科爾賀是個極富魅力的智者、是個心靈哲人。
『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』,是典型的現代愛情故事,但是作者將個人宗教靈修上的領悟,「上帝有多重面貌,聖母瑪利亞是上帝的女性面貌」,這個思維,透過能顯神蹟的男主角--年輕神學士,引領女主角回到聖母的懷抱。這給讀者另一種宗教面向的思考,也是女性主義崛起的暗示。全書以女性的筆觸寫成。兒時玩伴,十一年後重逢,女主角隨男主角一起佈道、旅遊,認識他周遭的人,瞭解他的職志。從相互生疏到互訴愛慕,從付出到害怕失去,女主角內心的顛仆疑慮,道盡戀愛中女性的思絮。但就在女主角重新找回信仰,夢想著追隨男主角承擔宗教任務、展現神蹟、四處弘法時,男主角卻為了愛情,而願意放棄神蹟,做個默默無名的人。女主角傷心欲絕,在琵卓河畔哭泣,寫下所感。這是個宗教與婚姻兩難抉擇,終而「真愛」與「情愛」合而為一的故事。
『愛的十一分鐘』,描寫一個原本對性與真愛已了無夢想,心中堅決的只想賺錢回巴西買農地的跨國妓女,在瑞士遇到形形色色的恩客。有的只想以十一分鐘來發洩性事,有的只想尋找一個崇拜的眼神,甚至有人只是像個孩子,尋找善體人意的母親。直到一位有才情的畫家,讓他陷入戀愛,也扭轉她對性的偏執。由愛「渴望」性、由性回歸「愛」,性、愛才能更豐潤更圓滿。這是保羅以一向熟稔的愛情故事,來包裝禁忌話題的小說。雖有多次情色描述,但透過女主角溫婉細膩的內心獨白,讓露骨、激情的畫面有了修飾。
這兩本書,都是保羅以女性觀點追求「真愛」,特別是在宗教掛帥、性慾氾濫的西方社會,更覺得是股清流。雖然故事簡單、文筆簡潔、沒有疊詞綴字,但融合浪漫情挑的深邃哲理,在流暢的語句中時時浮現,更能深扣心弦、引人共鳴,這就是保羅作品的魅力所在。
保羅說:「渴望是一種全然自由的感受,在空氣中無拘無束,以希望擁有某種事物的意志震動著生命、充滿著生命。渴望是萬物的根源。」也許這些話,也很適合我們這些結婚二、三十年的夫妻,我們已認同呆滯的生活、平板的親密行為,甚至可有可無。若能將「渴望與被渴望」運用在夫妻之間,我想將有助於失調的婚姻。
保羅有個多稜角的個性,多際遇的人生,所以他對客觀世界的透視,對嚴酷世事的詮釋,都在他的寓言故事中轉化為浪漫的奇緣、智者的奇遇、宗教的奇蹟。他鼓勵每個人都必須付出與接受「真愛」,因為在真愛中,才能有踏實的信仰,才能體會性愛的神聖本質。
一生中能給我們指引的書並不多,而一生中能給我們指引的人也並不多。但透過廖老師的指引,透過眾姊妹不同人生經驗的導讀,透過聆聽與分享,每本書彷彿都立體活躍了起來。我們不僅省思著書本的價值觀,也學習著別人的表達方式。我們不僅被書本滋潤著心靈,也在別人的提示下改變一些自我認同的理則。讀書會成立十五年了,可是歲月並沒有在我們臉上留下足跡,因為在一百四十幾次歡樂聚會的洗禮下,我們有著更開朗的容顏面對當下,有著更智慧的心面對未來。
留言列表